【决胜下半年】追“风”入藏——助力建成世界最高海拔风电项目 | |
| |
蓝天白云,雪山峡谷,寺庙经幡……在西藏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不仅有绝美的风景人文,更蕴藏丰富的能源宝藏。 风能资源,便是其一。夹江水工承制世界最高海拔风电项目——西藏大唐国际怒江八宿县100兆瓦保障性并网风电20套塔筒。虽遇断路、换厂等突发情况,仍实现四个月制造近5000吨塔筒,蹄疾步稳进入收官倒计时。 “快进键”不敢松 这是夹江水工在西藏首个塔筒项目,海拔高达5300米,单套塔筒约107米,每套分5段制造运输,单段重达78吨、直径近5米。比之以往,项目工期更紧,运输距离更远,途径地形天气更复杂,高原作业难度更大,履约时段又恰是汛期、高温……项目推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们立志,打造开工前让业主放心、建设过程中省心、最后交付时开心的“三心工程”,瞄准“今年十月底全面建成投产”目标,紧盯生产节点,千方百计推进高质量履约,助力西藏清洁能源建设。 从五月开工至今,制造现场经常“两班倒”,丝毫不松劲,每时每刻都是履约高峰。 现场监造说:“各个环节必须监管到位,尤其是焊接,眼皮底下决不能有质量问题。” 履约紧锣密鼓行进,6月上旬首套塔筒验收通过,如期发往西藏。7月中旬,在发运第4套时,云南到西藏的塔筒运输必经公路坍塌断裂,和时间赛跑制造出的产品运不到现场! 怎么办? 马上启动“B计划”,在青海启用备选制造基地,立即协调生产事宜,调送监造、技术人员,跨越2000多公里,转运1300多吨物资,重新安排运输车辆,边等路通、准备绕路,边双线生产。投产25天,青海制造基地完成6套塔筒制造;路通后再加车发运,终于让进度回到正轨。 现在想起来,项目负责人李申勇也要深吸口气:“尤其是物资转运,种类庞杂,必须快速准确。小到螺母、垫片,大到钢板、法兰,缺一不可,转运时间极短,途径三省,距离又远,地形复杂,就怕天气不给力。” 昆明到德令哈的货运路线,并非热线,要在短时间内安排大量运输车辆,李申勇一帮人也是扣秃了脑壳,四处沟通协调,终于是“苦心人天不负”。 9月5日下午,最后一批产品运出制造线,夹江水工“加速度”完成20套塔筒制造任务!等最后一套运达风电场,就能按期收尾。 “速度都是盯出来的。”现场监造仍紧着口气,瞪大眼睛一刻不敢松:“生产完我也不敢松半口气,发货的同时还得盯着给安装现场补件呢!” “运输线”不能断 藏羚牦牛成群,雄鹰长空唳鸣。从制造基地云南昆明,到风电场西藏昌都,相距1700多公里,一路上穿山越岭,气候景致多样,称得上“一路有四季,数里不同天”。若是自驾游,走走停停,可说是“奇遇人生”,若是汛期大吨位、大尺寸货运赶路,那就是“险象环生”。 山地风电场都建在深山荒野,夹江水工哪个项目的产品运输都不容易,但这无疑是迄今为止最艰难的一个。山区高原运输、千里入藏、交通管制、滑坡落石、沿途基础设施不适配、汛期极端天气频发……千难万难集于一身。 怎么办? 人是活的,想办法呗!提前与业主协同,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派遣专业人员对运输路线沿途的桥梁、隧道、涵洞、光缆、电线、龙门架、水管,以及其他公路附属设施设备细致勘察,路宽不够协调填路,高度不够协调清理,交通不便寻求当地交警队帮助,爬不上坡就协调车去拉……在各方理解支持下,整条运输线完全打通——整改后的“芒康县-察雅县-邦达镇-风电场路段”净空高度达7米以上。 6月8日,首套塔筒发运出厂。每辆车拉着相当于近两层楼高、约100平米大小的房子,穿过雨雪、泥泞,躲过落石、塌方,翻上奇崛险怪的横断山,历经18个高原缺氧的昼夜,安全抵达吊装现场。 将首套塔筒送达目的地后,身经百战的司机师傅也忍不住在朋友圈转发了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首套塔筒吊装的视频画面:“历时18天,行驶1700多公里,完成首套塔筒运输”。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条运输线路终于还是被走通了,踩实了。 天公不作美,7月中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运输线断了。 甘孜州得荣县一处路基路面因连日降雨、奔涌河流侵蚀、冲刷,像一块慕斯蛋糕,生生给剜去大半。 怎么办?如此紧凑的工期,运输线决不能断! 绕路?3400多公里,路程、时间都翻倍,决不能把工期耽搁在路上,得双线作战!夹江水工发函与各方沟通,一边启用从青海基地到八宿风电场的路线,一边办理昆明基地到八宿风电场绕行路线的通行证,做好沿线协调沟通……大家都在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通行证还没办下来,路通了!项目人员都很唏嘘:“前期工作果然是没有白做的,备用制造基地真是用在刀刃儿上,极限时间内等到了路通。” 决胜下半年,夹江水工将咬定履约目标不松劲,全力打造“三心”工程,持续做好质量、进度管控,确保产品按期到位,为世界最高海拔风电项目如期投产发电贡献力量。(责任编辑 蒲玉凤)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