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十年 | |
| |
2016年夏,李申勇头戴安全帽,一步踏入夹江水工厂房。焊枪迸溅的火花如星雨洒落,瞬间点亮了整个车间,也点燃了他此后十年与风共舞的征途。 李申勇汇报工作中 扎根 十年前,夹江水工正处在风电事业的开拓期,李申勇也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非水电业务技术员。他与同事们并肩,从技术管理到生产监督,从经营采购到项目履约,烈日下见证每一座塔筒从图纸上的线条,蜕变为矗立于天地间的实体。当他第一次站在苍茫戈壁,仰望那座百米高的白色塔筒时,眼前是一座沉默的钢铁巨人;而今,那塔筒在他眼中,已成为一部用十年时光书写的奋斗纪实——他的人生轨迹已与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塔筒血脉相连,再难分割。 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与原野上,一座座风电机组正拔地而起,宛如巨人的手臂,触摸苍穹,汲取风的伟力。这不仅是一座座工程的丰碑,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是无数项目人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汗水浇灌梦想的生动写照。 从技术员到项目经理,李申勇管理的项目从单一的塔筒,扩展到整个风场。这就像塔筒的技术演进,从普通的钢筒到更先进的锥形塔等,高度在增加,结构在优化,承载能力在变强,随着政策的春风吹拂,各类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破土而出,展现着中国速度与创新活力。 在西藏大唐国际怒江八宿县100兆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履约中,作为项目经理,面对突发国道塌陷,塔筒运输工作一度陷入停滞的困境,为确保按时交付、化解燃眉之急,他带领运输团队连续驱车五天,穿越全程超4000公里、海拔高峻的复杂路段,全力寻找备选生产资源。最终,成功锁定替代厂家,有效化解了因道路问题导致的工期延误风险。 业主专门发来感谢信,李申勇以此为机,忍着高原反应,在海拔4400米的邦达镇坚守半月,与业主不断沟通协商,最终为公司争取到数百万元的费用增补,展现出项目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与坚持。 世界最高海拔的西藏大唐国际怒江八宿县100兆瓦保障性并网风电塔筒项目 共振 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规范化、技术的迭代,为李申勇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与阶梯。每一次新材料的应用,每一次机型的革新,都迫使李申勇不断学习。一个个项目就像是一个个“练兵场”,推着李申勇不断打怪升级、突破自我。 从只懂技术,到精通项目、预算、合同、风险管控;从慌乱无措,到能从容应对最棘手的突发状况……如今,李申勇既能在会议室与各方高效沟通,也能够在工地上与工友们并肩挥汗。他的成长曲线,与企业塔筒的高度曲线,惊人重合,共同指向那片更广阔的天空——李申勇与团队一起,将一座座塔筒矗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将“夹江水工”扎进了风电领域。 去年,夹江水工新能源业务在短期内密集新增了7个风电塔筒项目和2个光伏项目,且各项目工期均十分紧张。面对项目策划、采购分包流程等前期准备工作量激增、人员配置紧张的情况,李申勇带领项目团队,经常奋战至凌晨一两点,全力以赴推进工作。经过近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团队最终以最快速度和最短周期完成了所有前期准备工作,有力保障了各项目的如期履约。 “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在李申勇心中,项目的成功不止于验收单上的签字,更在于客户那句发自内心的“满意”。为此,他不仅坐在会议室里研讨方案,更会出现在泥泞的工地上,与客户并肩而立,从对方的目光与言语中,捕捉那些图纸之外的真实需求。许多个深夜,他与团队反复推演,只为在次日给出一份更优的解决方案。正是这种将“客户难题”视为“己任”的担当,让他的每一个项目,都成了赢得信赖与友谊的基石。 李申勇认真倾听业主意见 从戈壁风沙中手足无措的年轻技术员,到今天独当一面的优秀项目经理——这一路,是成长,更是沉淀。 风,依然是推动叶轮的原初动力;而他和夹江水工的故事,正如巍然矗立的塔筒,历经锤炼、根基深厚、节节向上。新的六十年即将启幕,远方,是大海的湛蓝,是戈壁的苍黄,更是清洁能源所开启的无垠想象。 他整理好安全帽,对身旁的年轻组员说道:“走,下一个项目的准备工作该启动了。” 与风偕行,前路壮阔。项目人的征程,永远是星辰大海。(责任编辑 蒲玉凤)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