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心语】对话钢铁 淬砺新生 | |
| |
炎炎夏日,我怀揣着憧憬与忐忑,第一次踏入夹江水工的大门。作为新入职两月的“水工新人”,从校园的理论云端坠入钢铁轰鸣的现实大地,这六十个日夜的淬炼,让我在钢铁的呼吸声中完成了从懵懂学子到班组一员的蜕变。 入“钳”:钢铁与手掌的对话 总装车间不是零件的堆砌场,而是一座精密联动的巨型钟表。在一系列的培训结束后,我们进行分岗实习,我被分配到总装车间的钳工二班,当跟随着班长踏入车间,目之所及皆是林立的钢铁部件,在我震惊之余,接过班长递过来的手套,这场掌心与钢铁的对话正式开始。在经过班长简单的介绍和安排之后,我随着各位师傅的步伐进入与各个钢铁部件“战斗”的战场。双手接触在需要装配的部件之上,掌心感受到在高温之下钢铁散发出的温度,这一刻对我来说是四年机械学习的具现,大学四年的理论在这一刻变成现实。但面对层叠的复杂构件与错综的装配工序,我如同面对未拼装的钟表机芯。当师傅们用沾满机油的手套与精准的指令为我引路,班长为我耐心解释着图纸上我不理解的地方,师傅们详细的给我增长相应的工艺知识,我的紧张与迷惘渐渐消解。 磨“合”:精度驯服的破壁之路 装配是空间几何的立体博弈。图纸上的公差标注,在螺栓预紧时化作百分表的微妙震颤;理论上的同轴度要求,在轴承压装时成为指尖的触觉语言。在车间装配中,林立的钢铁零件很大,有的甚至一个占据着车间四分之一的位置。面对着巨大的钢铁构件,师傅们的心却很细,大型零件装配的位置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甚至更为精确。当装配误差未达到标准时,他们细致测量无数次,零件返工无数次,只求一个高质量的装配。正如我们班长所说:“装配是毫米的艺术,不是蛮力的竞赛。”零件很大,但再大也大不过师傅们心中的工艺标准。 成“器”:匠魂扎根的觉醒时刻 钳工班不是机械的附庸,而是匠艺的修道场。初入职场,师傅们积极的工作心态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深深激励着我。随着师傅们工作,看着他们不辞辛劳,用心用力的完成着制造任务,我想,这便是工匠精神,属于我们夹江水工的工匠精神。 六十日很短,短到尚未参透所有工艺卡片;六十日很长,长到足够让一颗螺钉在时代齿轮中找到使命。在总装车间,以及钢铁的呼吸声中,我学到的不仅是扭矩序列与公差配合,更是以双手为尺、以专注为刃雕刻工业丰碑的信仰。未来山高水远,但我知道:当扳手举起,便有一种力量为我校准方向;当班组在侧,便有一座灯塔照我破浪前行。(责任编辑 蒲玉凤)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