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心语】从车间到舞台的入职启思 | |
| |
夏日的热浪裹挟着机器的轰鸣,我踏入了夹江水工大门。七月的阳光似乎格外眷顾这片土地,将夹江基地的厂房映照得熠熠生辉。站在厂区门口,室外大型门机上“夹江水工”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耀着庄重的光芒,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无数水电建设者与祖国山河共振的心跳。 在夹江基地钳工班实习的两周里,我见证了钢铁如何被塑造成国之重器。钳工班,于我最初的想象,是钢铁、机油与巨大机床构成的硬核世界。真正融入其中,我才发现,它更是一个充满智慧、耐心与极致追求的微观宇宙。耳边萦绕的不只是机床的轰鸣,更有师傅们专注打磨时砂轮与工件接触发出的富有节奏的“沙沙”声,像是为一曲工业交响乐打着精准的拍子。空气中弥漫的也不再是简单的金属味,而是混合了冷却液、机油和汗水的一种独特气息,这是一种属于创造者、实干家的味道。 我的师傅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工龄的老钳工,话语不多,但眼神锐利,双手布满了经年累月留下的茧子,稳如磐石。他教我认识各式各样的工具:从庞大的摇臂钻、精准的台钳,到小巧的锉刀、手感极佳的丝锥扳手。他告诉我:“钳工是机械加工的‘收官之战’,图纸上的线条最终要靠我们的手变成严丝合缝的现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我们这儿,没有‘差不多’这个词。” 正当我逐渐熟悉车间节奏时,我意外地加入水电七局六十周年庆典的集中排练。从机器轰鸣的厂房到灯火通明的排练厅,这种转变起初让我不知所措。但在排练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两种场景之间奇妙的内在联系——车间里需要的是零件与零件的精准配合,舞台上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完美默契;制造水工机械追求的是工艺的精确无误,文艺表演追求的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从夹江基地到七局总部,从实体制造到文化展示,我看到了中国水电事业的多元面貌。车间里的每一个螺栓都关系着未来电站的安全运行,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七局人的精神风貌,二者同样重要,同样值得全力以赴。这种认知让我的职业观得到了重塑——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心怀使命,都能为企业发展贡献独特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水电人,我们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享受着他们奋斗的成果,也承担着继往开来的责任。车间的钢铁与舞台的艺术,看似相隔甚远,实则同根同源——都是七局人追求卓越、奉献精神的不同表达。我愿做这座桥梁上的一块砖石,在实干中成长,在创造中奉献,将自己的青春汗水融入中国水电事业的壮阔江河。 六十年一甲子,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花甲之年,对于一个企业却是新征程的起点。很荣幸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加入七局大家庭,亲眼见证并参与这场承前启后的庆典。当我站在舞台上唱响七局之歌时,脑海中浮现的是车间里老师傅专注的面庞,是工地上工程师忙碌的身影,是无数七局人六十年来走过的峥嵘岁月。 从夹江到总部,从车间到舞台,我的入职之旅仿佛一场浓缩的职业启蒙。我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坚实根基,也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段特殊经历让我坚信,选择水利事业就是选择了一份与祖国山河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未来之路漫长,无论身处何处,我已准备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潮,在水电七局这个平台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水电人的新篇章。(责任编辑 蒲玉凤)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